2008年2月1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温暖2008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留守民工被温暖包围着
本报记者 汪嘉林 文/摄

  每逢佳节倍思亲。然而,这个春节有些特殊,雨雪天气让回家的路变得异常艰难。
  看着各个车站长时间滞留的人群,望着仍然漫天飞舞的雪花,很多杭州市民有了这样的呼唤:“远方的朋友,留下来和我们一起过年!”是啊,在杭州过年其实也挺好!记者从年前便开始对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区域进行采访,从十二月廿九一直延续到了大年初二。回不了家,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又回到了原来生活、工作的地方,他们和老乡、工友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团圆饭,带着孩子到图书馆、博物馆增长知识,通过电话给远在老家的亲人们送去新春的问候。在杭州过的年,是温暖的。

  东北小伙许匡逸——和老板一家吃团圆饭
  许匡逸是黑龙江人,在杭州一家小杂货店里打工,2008年春节让他感到特别矛盾,想回老家和亲人团聚可由于路途遥远,路费实在太高了,后来大雪封道的消息让他彻底定下心来——留在杭州过年。
  许匡逸的老板是个热心的杭州人,一知道小许不回老家了,又是给他送年货又是邀请他一起吃团圆饭。可是许匡逸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,看着周围的小店一家一家都关了门回家过年了,他的情绪也格外低落。是啊,谁不想和亲人团聚呢?
  许匡逸的老板张先生看在眼里,他不声不响地在杭州中山中路上租下了一间门面房,进足了2008年的年历、年画、大红福字等商品,然后让许匡逸去经营,并且告诉他,春节之后给他放两个星期的假,这间小店春节期间的利润全部归他,作为日后的路费。
  许匡逸听老板这么一说,眼圈一下子就红了。“虽然不是亲人,但这份情比亲人更亲啊!”许匡逸说,他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,将小店布置得红红火火,还在房檐上挂了两只大红灯笼。人来人往的中山中路上好多都是久居此地的老杭州,一看自家门口开了这样一间火红的小店,纷纷前来购买“年货”。
  生意好了,许匡逸的脸上堆满了笑容,每天从早上8点钟一直要忙乎到晚上10点多。“我要好好感谢老板一家人。”许匡逸告诉记者,他要在大年三十这天中午给老板一家人好好做顿饭。
  2月6日是大年三十,天上仍然在飘着雪花,许匡逸邀请了几个老乡一早便直奔菜市场。“又是鸡,又是鱼的,买了好大一堆。”许匡逸说,老乡们都很热情,特别是几个女的,一听说他和老板之间的事儿很感动,纷纷要做几个拿手菜。
  饭桌上,老板张先生和许匡逸各拿着一个酒杯,老乡们轮流着出去做菜,一道道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端了上来,饭桌上的年味也更浓了。吃着团圆饭,想家的情绪也渐渐弥漫开来。

  河南民工陈晓峰——带孩子看免费电影享天伦
  “关键时刻才知道什么叫温暖,在杭州过年真的挺好。”对于河南籍民工陈晓峰来说,由于大雪,他对“温暖”又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  陈晓峰是4年前来杭州打工的,由于勤劳肯干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,在建筑工地上,老陈可是不折不扣的“元老级”人物。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,陈晓峰自从到杭州之后便再也没回过老家。
  “2008年春节我原本打算回家的,可是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。”陈晓峰说,1月初他就开始筹划回家的事儿了,记得买火车票那天,他凌晨2点多钟就赶到了城站火车站,买票的队伍排得很长很长。一直到第二天下午,陈晓峰终于买到了两张从杭州到河南的火车票。多年没回家的他别提有多高兴了。
  行李准备好了,租住的房子也退了,陈晓峰和儿子两人急急赶往火车站。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天上忽然飘起了雪花,而收音机里传来的新闻更是让他心头一紧,这场大雪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,很多地方的公路、铁路都已经封道,火车站公告牌上不断跳动的红字更是让陈晓峰眉头紧锁。
  “这可怎么办?是硬等还是回去?回去的话又能到哪里去呢?”就在陈晓峰进退两难的时候,接到了房东打来的电话。房东在电话中告诉陈晓峰,他也在电视上看到了大雪封道的消息,估计陈晓峰他们回家会有困难,所以并没有把房子转租,还免掉其下个月的房租。
  “这真是雪中送炭啊,听到房东打来的电话,我几乎眼泪都流出来了。”陈晓峰说,他带着儿子几乎不假思索就回三堡的租住房了。回来一看,原本几个打算回老家的工友也都回来了,大家在这种场合见面,似乎格外亲热。
  “杭州人为我们这些无法回去的人想得真周到。”陈晓峰说,大年三十这天他从电视上知道,为了丰富在杭过年民工的文化生活,浙江省图书馆从大年初一开始每天放映两场免费电影。“在杭州这么多年了,我和儿子还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进过电影院。”陈晓峰告诉记者,年初一这天,他带着儿子赶到了浙江图书馆看了电影《投名状》。
  “没回老家有没回老家的遗憾,可在杭州过年也有在杭州过年的乐趣。”陈晓峰说,在杭州这么多年,平时一门心思地工作,根本没时间陪儿子,也正是这场大雪让父子两人有了这样亲密的机会,“坐在浙江图书馆的放映大厅里,儿子的手一直紧紧攥着我的手。”对于他们来说,这不光是一道文化大餐,更是一道亲情大餐。
  看完电影刚刚回到租住房,热心的房东还借手机给陈晓峰,给远在老家的亲人打个电话,问候新春。
  “电话接通了,接电话的是我妻子,年迈的父母就在妻子身边。”陈晓峰说,通过电话他知道妻子、父母一切都好,这让他感到十分安心。儿子也和他妈妈通上了电话,他们打算过段日子一起回家,把新春团聚“这一课”给补上。

  江西来杭的徐慕丹——用相机拍下杭州的“文化”
  “我们这些农村里出来的人就是缺少文化,进了城市也开了眼界,我要把城市里看到的、听到的都带回去,让儿子也好好学学。”江西来杭打工的徐慕丹告诉记者,她知道杭州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特别多,今年她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不回老家过年,凑钱买了个数码相机,要把自己在杭州的见闻都拍下来,回去让儿子看。
  徐慕丹平时工作很忙,根本没时间出去,大年三十和工友们一起吃完团圆饭,给家人打了电话后,她便开始策划起了以后几天的时间。“学习文化,增长知识。”徐慕丹首先想到的就是免费开放的省博物馆。
  “第一次去博物馆,还真是没有经验,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看见我在拍照便跑过来劝阻。”徐慕丹说,虽然感到有些遗憾,但这并不妨碍她将知识传递给儿子的热情。徐慕丹在小卖部里买来了笔和本子,“不能拍照我就把这些介绍给抄下来,回去给儿子看。”
  “在博物馆里,我看到了很多河姆渡时期的谷子、衣物这些东西,真是感叹啊,我们的祖先早在这么多年前已经这样先进了。”徐慕丹说,走进博物馆,好似进入了一座知识的宝库。
  “杭州的春节真是丰富多彩。”徐慕丹说,在杭州过的这次春节是她这么多年来最为充实的一次,年初一参观了博物馆,年初二她又到了清河坊历史街区,而那儿正在进行大型民俗表演,热闹的景象让徐慕丹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按下照相机快门。
  徐慕丹说,她打算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回老家一趟,她要把杭州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带到老家去,让儿子学学,让亲人看看。

  编后语:编完这篇稿子,我被杭州人感动了。在这么寒冷的季节,他们向民工朋友们伸出了温暖的手,让他们在他乡的这个年过得有滋有味并且内心倍感温暖。我甚至有些羡慕这些民工朋友,因为我也是外地人,来杭十余年了,但从未在杭州过年。每年,都是年廿九或年三十大包小包往车站赶,在人山人海的候车室内等待那班通往婆家或者娘家的汽车。几天后,又是同样颠沛的归程。我暗地里早就盼着,啥时候能在杭州过年!